漫步在江西省上饶市的大街小巷,错落有致的绿化带、姹紫嫣红的花卉……近年来,上饶市坚持“只能增绿、不能减绿”的总要求,以“扩量增绿、提质增效”为目标,在提升园林绿化品质上下足功夫,着力打造“四季常绿、季季有花”的环境。
据相关负责人介绍,上饶市坚持把科学绿化与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相结合,打造四季多彩的生态景观,通过拆围透绿、见缝插绿等方式,结合城市道路提升改造等项目,将道路两旁的小地块建设成街头绿地、游园,基本实现“300米见绿、500米见园”的城市绿地均衡布局。
规划有品质,城市才更有品位。《上饶市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》《上饶市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规划》……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让园林绿化工作的每一步推进都更加扎实稳当、规范科学。
同时,上饶市强化园林绿化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,根据国家绿色能源发展战略部署,在公园或道路附近为公交站台建设预留用地,同时,预留公交站台和社会纯电动汽车用电接口。
在城区大道、凤凰大道等道路两侧的一些行道树上,绑着一个个绿色的塑料袋。原来,这是上饶市为树木抗旱“解渴”而特意设置的“抗旱神器”——滴灌保湿袋。据了解,为树木绑上滴灌保湿袋后,袋中的水分缓慢渗透至深层土壤及树木根际,提高树木存活率的同时,也极大减少了因人工大水浇灌、频繁多次浇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,实现“抗旱保绿”。
“造绿”更“护绿”。上饶市定期组织人员对城区管辖范围内的道路绿化带、公园“梳妆打扮”,扎实做好绿化苗木修剪、清除杂草、病虫害防治、施肥等园林绿化养护工作,打造精细优美的绿化景观;结合网格化巡查,深入一线梳理园林绿化养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,建立短板、难点清单,找准问题“对症下药”。
此外,上饶市抓细抓实城区绿化带、公园的绿化苗木补植补栽和绿化设施修复;组织人员全面排查梳理城区道路、公园绿化带缺株少苗情况,开展补植补栽,确保城区绿化景观整洁有序;摸排统计城区绿化带出现的高低起伏不平、倾斜、破损的路沿石和缺失、破损的行道树树池等,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,守护绿色风景线。
结合城市实际情况,上饶市制定了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实施方案,进一步拓展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新空间,满足市民亲近自然、休闲游憩、运动健身的新需求、新期待。据了解,开放共享试点共涉及37个公园、227块绿地,开放面积总计82.9万平方米,市民在这些区域内可开展帐篷露营、休闲游憩、文化科普等活动。
上饶市以试点先行的方式,在公园草坪、林下空间以及空闲地块等区域划定开放共享区域,合理确定开放时间、可开展的活动类型、使用要求及游客承载量等,完善配套服务设施,提升服务功能,加强植物养护管理和游客服务保障,探索拓展开放共享绿地类型,推广地块轮换养护管理等制度。
如今,上饶市的大小公园已成为一个个绿色节点,生活在这里的每个市民都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“绿色福利”。
9月13日,记者从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了解到,中国—东盟建筑业合作与发展成果展展区搭建基本完成。本次成果展将集中展示全国住建新时代十年“走出去”成就、好房子、“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”、工程器械、信息化、智能家居、企业风采等建筑业七大成果。
黑龙江作为高寒地区,冬季漫长,保供暖是最重要的民生之一。随着今年供暖期的临近,黑龙江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提前着手,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,确保今冬明春供热稳定运行。
《承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》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,填补了河北省承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方面的法律空白,为该市更好地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效法治保障。
今年4月以来,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以解决施工围挡“脏乱差”问题、实现环境“洁畅美”为目标,念好“快、准、实”三字诀,扎实推进施工围挡专项整治。
为做好应急抢险和灾后供排水设施修复重建工作,《福建省城市供排水设施灾后修复重建实施方案(2023年版)》日前印发,要求受台风、洪涝灾害影响的地区,要在应急供水的基础上于3个月内修复重建供水系统;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的修复整治工作原则上应在1个月内完成。
安徽省以行业改革为契机,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行工程造价信用信息监管模式,推进工程造价市场和项目现场的有效联动,实现从资质管理到信用评价动态管理,从企业主体责任到企业责任和个人执业责任并重以及从“事前审批”到“事中事后监管”的三大转变。